永遠追求卓越與新生的「管弦共和國」

柏林愛樂傳奇史--
永遠追求卓越與新生的「管弦共和國」

中國時報 楊忠衡  (20051011)

「柏林愛樂」,一塊管弦樂界的金字招牌。
然而這樣一個夢幻團隊,身世是屬最蓽路藍
縷的一類。既不是歷史名團、也沒有財團撐
腰,更不是鐵飯碗的公家單位,它的創始者
只是一群失業樂手。



1882年,「拜爾斯樂團」窮途潦倒,其中50多名團員決定自立門戶,為求生存,決定走行銷路線,1887年聘請沃爾夫擔任公司經紀人,並正式更名為柏林愛樂。民主管理以及務實經營,是柏林愛樂成功的兩大法寶。沃爾夫雖不是音樂家,但他獨到而精準的音樂品味,以及靈活的經營手腕,很快讓樂團脫穎而出,是步上良性循環的關鍵功臣。沃爾夫邀請漢斯.馮.畢羅任音樂總監,這位學養豐富的浪漫音樂大師,在5年內讓柏林愛樂聲譽卓著。


柏林愛樂總監人數不多,接任時多正值青壯,但都工作到去世前不久,影響相當深遠。畢羅於1894年去世,次年由傳奇指揮家尼基希接掌。尼基希風流倜儻,雖然只留下一、兩捲嘔啞嘈雜的留聲筒,但許多文獻把他描寫得神龍活現,簡直到半人半神的境界。

畢羅為樂團建立札實的基礎,尼基希則賦予柏林愛樂靈性。尼基希1922年去世,30多歲的福特萬格勒成為繼任者,這也再度證明樂團的慧眼,日後福氏果然成為浪漫指揮的高峰。雖然我們無從知悉其前輩的音樂功底如何,但福氏之後,無數後輩都以眾星拱月之勢,推崇他、追隨他、發揚他。

二次世界大戰物質短缺,但精神糧食需求更殷。柏林愛樂不但沒有垮台,反而因受到納粹重視而獨成一尊。福特萬格勒戰後因「戰犯」身份備受打壓,30多歲的傑利畢達克便開始執掌樂團。福氏於1954年去世,傑氏本是呼聲最高的接班人,沒想到樂團投票結果,還是半路殺出的卡拉揚出線。

偉哉!樂團制度!雖然他們在帝王指揮下,嚴守紀律一如前線小兵,但當他們執行「政權」的時候,又是帝王頭上的太上皇。連福特萬格勒都不得不尊稱柏林愛樂,是「自由管弦共和國」(FreeOrchestral Republic)。

卡拉揚出線的原因很多,除藝術魅力之外,團員認為他能讓柏林愛樂更有市場。這種現實考量,果然讓已然巍峨的大廈,繼續頂樓加蓋,超越巔峰。卡拉揚經常自比為「蒼鷹」,孤傲飛翔在凡人不能及之境。早年學過工程,具有一般藝術家所缺乏的縝密心思,以及對工藝技巧的迷戀。他熱愛跑車、飛機、科技,並喜歡把新技術引進音樂事業。因此他大量錄音、錄影、拍電影、建造前衛五角造型的柏林愛樂廳、甚至參與科學家的實驗。他的唱片種類多不可數,發行總量正版加盜版可上數十億,散發給全世界,所有索馬利亞飢民都可以分到一張。年長保守派對他口誅筆伐,年輕嬉皮攔街辱罵他…他依然不改不可一世的氣焰,至死不渝。這當然不是晚年速度遲緩、參禪念佛的傑利畢達克所能比擬。柏林愛樂因卡拉揚稱霸世界樂壇數十年,但物極必反,希望在強人之後找回一點自我。繼任的阿巴多雖也有許多優點,但無論如何,功績就像黑線畫在黑紙上,功力再足也不容易看出來。

拉圖則不一樣,這個來自英國利物浦、爆炸頭、穿吊帶褲的爵士小子,接替阿巴多入主柏林愛樂,雖勁爆但不讓人意外。因為大家相信,他可以在已經黑得發亮的柏林愛樂圖紙上,塗抹出不一樣的顏色。人世更替,但追求卓越與新生,依舊是這個偉大「管弦共和國」成員不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