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語自然 - 音樂會節目介紹

豎笛獨奏家 陳威稜

單簧管演奏家陳威稜,是目前台灣樂壇廣受尊崇,堪稱單簧管界第一把交椅。自美學成返國以來,投入音樂演奏與教學工作迄今已三十年,2014年8月於「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單簧管首席退休。 三十年來的演奏生涯,透過各種表演型態,呈現豐沛多元的音樂觀與獨特的舞台魅力,無論是與樂團演出協奏曲、舉辦個人獨奏會或是參與各形式室內樂組合的音 樂會以及出版的個人演奏專輯,均深受好評,合作的音樂團體包括:「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臺北愛樂室內樂團」及「臺北木管五重奏」等。2011年”陳威稜 與單簧管的六個漫遊”的演奏專輯更獲得第二十二屆金曲獎「最佳演奏古典音樂專輯獎」。 陳威稜更是台灣少數能夠享譽國際的單簧管音樂家,經常受邀於國際知名音樂節擔綱演出,並舉行大師班,風靡於澳洲、美國、法國、日本、韓國、香港及中國大陸 等地,並多次應邀擔任國際比賽之評審。其演出足跡更遍及歐洲各地,包括比利時,法國,匈牙利等。肩負著提昇台灣單簧管演出水準的使命感,陳威稜不間斷引薦國際知名音樂家訪臺,舉辦個人獨奏會與講習會,並於2003、2005、2009、2011、2013、2015和2017年的「臺北魔笛單簧管音樂節」中擔任藝術總監,致力於提升台灣單簧管音樂藝術,進而達到與國際接軌的引領地位。 此外,陳威稜並任教於多所知名大學音樂系,培育了無數的單簧管人才,絲毫不吝於分享個人深厚的演奏功力與深刻的音樂語彙,其兼具經驗傳承的教學成果與超凡的演奏成就,均備受後進與樂迷的景仰與推崇。

陳威稜現為法國Buffet Crampon樂器以及Légère 竹片代言人,目前使用臺灣Willie&Fitz Clarinet Mouthpiece吹嘴。
香頌室內樂團


小提琴/
楊亦淨   林珍玓   胡瑋玲
張佑豪   陳品臻   吳芷軒

中提琴/
黃詠琇   林宏娟

大提琴/
高兆廷   蔡涵如   丁莉齡

低音提琴/
陳美君

豎笛/
謝介豪   張容容   楊竣傑   羅月秀   吳亭諭

鋼琴/
蔡侑臻

- - 曲目介紹 - -

Gerald Finzi - Romance in E flat major, Op. 11
傑拉爾德・芬濟: 降E大調浪漫曲,作品11



   傑拉爾德·芬濟(Gerald Finzi,1901-1956)是英國最被低估的作曲家之一。也許是因為他的生命短暫,而且他的作品相對較少。但是在 Finzi 的音樂中發現了很多美妙之處,儘管他的根源是意大利、德國和猶太人,但作品聽起來卻是很典型的英國。
   Finzi 的第一位音樂老師 Ernest Farrar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去世,他的父親和三個兄弟也在他成長的歲月中喪生,這對他影響很大。這種悲傷和淒涼的世界觀注入了作曲家的大部分音樂,即使是從很小的時候。也許Finzi相對默默無名的另一個因素,是他不喜歡倫敦的城市生活及其場景。他定居在威爾特郡,在那裡他致力於作曲和種植稀有蘋果,拯救了許多稀有的英國蘋果品種免於滅絕。
   這種輓歌的品質和對英國鄉村的深切熱愛在Finzi的 Eb 大調浪漫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首短而優美的作品寫於 1928 年。似乎失去父親、兄弟和音樂老師的原始情感仍然注入其思念中段落。Finzi在 1951 年經過一些修改後才出版了他的《羅曼史》。五年後,在他的大提琴協奏曲第一次在電台播出後的第二天就去世了。

   是時候讓 Finzi 的音樂變得更廣為人知和欣賞了!
Ching-Ju Shih - The Golden Poem for String Orchestra
石青如:《金色的詩歌》為弦樂團



石青如
作曲家,師大音樂系畢業後獲ICRT青春之星音樂獎學金,其後赴美深造,進入波士頓大學研究所,雙主修作曲及鋼琴。The Society of Pi Kappa Lambda榮譽會員。

石青如音樂風格涵蓋廣泛、深情流暢,兼具古典與現代、藝術與通俗之美。 無論是獨奏、獨唱、室內樂、管弦樂、合唱音樂等,皆投入對母土臺灣的熱情,透過音樂做最真摯的詮釋。重要作品包括鋼琴小提琴雙協奏曲《破曉》、清唱劇《那些天  蔣渭水在牢裡》、鋼琴三重奏《生命的頌歌》、《是春天為我們開門的時候》; 弦樂重奏《金色的詩歌》,以及《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世界恬靜落來的時》等數十首膾炙人口、深受喜愛的合唱作品等。曾出版一系列台灣歌謠改編音樂教材上百首,以《台灣風情畫》音樂專輯獲得行政院金鼎獎(現傳統藝術類金曲獎)最佳編曲獎, 2017 年再度以《土地的歌》合唱專輯榮獲傳統藝術類金曲獎最佳作詞獎、最佳專輯詮釋獎及最佳專輯製作人獎。作品經常於美國、德國、加拿大及挪威、日本、台北國家音樂廳、高雄衛武營,及台灣各縣市文化中心以及演藝廳演出。影響所及,除了成為音樂會的熱門曲目,在海外更是大受歡迎。創作之外,也經常返台舉辦音樂講座分享創作歷程,以文化藝術耕耘台灣母土,是當代台灣最活躍的作曲家之一。最新作品交響曲《大地》於2020年九月在高雄衛武營首演。

   來吧,純潔的你!
太陽等著歡迎你,因為你是他的遊伴。
他光明的抒情詩喚醒你心中金色的詩歌。
來吧,光輝的你!
---- 泰戈爾詩選 “無情的火光"
*
以泰戈爾的詩句為靈感,歌詠光明與希望。
這首單樂章的作品大約分為三個段落,首段以輕快活潑的起手式揭開,充滿節奏性的動機在樂曲中穿插來回。 中段音樂來到較安靜的氛圍,以小調唱出懷舊似地旋律,第三樂段回到原來的光明主題動機,樂曲在歡欣鼓舞的氣氛中結束。
Jing Peng
1. Mond am See, 2. Die Legende vom Wasserfall
彭靖:《湖畔之月》、《瀑布的傳說》



彭靖
1965生於台中。德國德特摩音樂院 (Hochschule für Musik Detmold)畢業,自德返國後擔任臺灣絃樂團駐團作曲家至今,善於跳脫學院思考,統合新舊不同技法創作,探索融合東方文化特色,旅居德國約十年,現定居台南官田十五年,創作生涯近四十年。
追求和協的人生,樂於助人,喜好大自然,人煙罕至處,曾於德國、瑞士邊境森林及中國喜馬拉雅山區四千公尺以上高海拔閉關默想。

現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流行音樂系系主任。

   《湖畔之月》是以獨奏小提琴及大提琴的對話貫穿全曲,並透過絃樂團為伴奏,描繪出湖中細微的波動感,雙獨奏的對話中,綿長無盡又慢中有快的線條,勾勒出夜間湖畔映月的神祕景象。《瀑布的傳說》快速的五拍子節奏為主,以附點節奏製造出快速的水流感,對比民謠風的中段撥奏(Pizzicato),描繪瀑布會唱歌的想像。
- - Intermission - -
中場休息
Max Richter - 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
麥克斯・里希特: 日光本質 (譯)



   麥克斯・里希特 (Max Richter 1966-)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英國作曲家、鋼琴家,以擅長創作融合新古典主義、簡約音樂及獨立音樂作品為主。他同時也參與了不少電影配樂、舞台作品等的創作。 代表作有根據韋華第《四季》而重新改寫的《重譜韋華弟四季》、篇幅達八小時的鍵盤作品《睡眠》、管絃樂作品《記憶之屋》等。
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 是 Max Richter 2003 年廣受喜愛的專輯 The Blue Notebooks 中的一首曲目,一首特別細膩和感人的作品相當脫穎而出。 它最近在新版本的 Arrival 中使用。包括原始弦樂五重奏版本和新弦樂團版本,本場演出以豎笛五重奏重新詮釋。
Arvo Pärt - Spiegel im Spiegel
佩爾特: 鏡中之鏡



   《鏡中之鏡》,亦有譯作《鏡中鏡》,是愛沙尼亞作曲家佩爾特(Arvo Pärt 1935-)為小提琴與鋼琴所寫的器樂作品,寫於1978年。 作品沿用帕特慣常的「鐘鳴作曲法」方式創作的簡約音樂,主樂器的旋律純以上行或下行的自然音階所構成,由最初兩個音,最終變為接近兩個八度的幅度;至於伴奏部份,則以不間斷的分解和弦所組成,配以低音部或高音部的長音作為襯托。
Stephan Koncz - A New Satiesfaction
(feat. E.Satie-Gymnopédie No.1)
史蒂芬·康茨: 改編自薩提 - 吉諾佩第 第一號鋼琴曲



   這首由柏林愛樂管弦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大提琴手史蒂芬·康茨(Stephan Koncz 1984-)改編ERIK SATIE (1866–1925)的《吉諾佩第第一號鋼琴曲》,運用大量弦樂泛音、撥弦技巧,重新演繹原曲主題。作品收錄在小提琴家陳鋭 (Ray Chen: The Golden Age)專輯及愛樂者聯盟(Philharmonix: The Vienna Berlin Music Club)專輯。

Stephan Koncz 來自奧匈音樂世家,8 歲開始在家鄉維也納的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學習。2000 年,他轉到維也納音樂學院的 Róbert Nagy,並從 2002 年開始學習作曲。並在家鄉的大學指揮。參與大師班 Daniel Barenboim、Steven Isserlis、Heinrich Schiff、Olaf Maninger、Tamás Varga 和 Julian Rachlin、Dmitry Sitkovetsky、柏林愛樂樂團的 12 位大提琴家等一起進行室內樂活動。

2006 年,Stephan Koncz 獲得了柏林愛樂樂團管弦學院的獎學金、多個國家和國際比賽的獲勝者。以獨奏家和室內樂演奏家,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和音樂廳以及柏林愛樂樂團演出。他在韋爾比耶音樂節室內樂團擔任大提琴首席,與小提琴家馬克西姆文格羅夫展開了密切合作。 2010/2011樂季伊始,曾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任職兩年的史蒂芬·康茨被柏林愛樂樂團的大提琴組錄取。(來源:柏林愛樂)
Ludovico Einaudi - Experience
魯多維科・伊諾迪: 經歷 (譯)



   魯多维科·伊諾第 (Ludovico Einaudi, 1955-),義大利當代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鋼琴家。他的祖父路易吉·伊諾第曾任義大利總統,他的父親 Giulio Einaudi 是義大利著名出版家。 魯多维科·伊諾第出生在都靈市,在兒童時代,她母親就給他彈奏鋼琴。青年時代他在米蘭威爾第音樂學院接受正規音樂訓練,獲得作曲學位。後來跟隨盧西亞諾·貝里奧繼續進修。

“Experience”出現在 2013 年 Decca 專輯 In A Time Lapse 中。 在發布近十年後,它已成為 TikTok 上 2021 年最受歡迎的古典音樂之一,因為用戶創作了與音樂同步的影片。
它的受歡迎程度使 Einaudi 在全球 40 多個不同市場上登上了 Spotify、Apple排行榜。 Experience 已在 26 個市場獲得 Spotify 排行榜排名,在 21 個市場獲得 Apple Music 排行榜排名,其中包括阿根廷、智利、墨西哥、泰國、哥倫比亞和西班牙的前 10 名。
Ennio Morricone - Cinema Paradiso (arr. SC H)
顏尼歐・莫利克奈: 電影《新天堂樂園》配樂組曲



   顏尼歐·莫利克奈 (Ennio Morricone,1928-2020),義大利作曲家,生於羅馬,曾為超過500部的電影電視寫過配樂。2007年他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成為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作曲家。他獲得兩次葛萊美獎,兩次金球獎,五次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等多項音樂獎項。2016年以《八惡人》榮獲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獎。

Cinema Paradiso(義大利語:Nuovo Cinema Paradiso,字面意思是“新天堂電影院”)是一部義大利和法國聯合製作,1988 年由 Giuseppe Tornatore 編劇和導演的電影。 這部電影以西西里的一個小鎮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和一位在名義電影院工作的年邁放映員之間的友誼。 電影配樂由 Ennio Morricone 和他的兒子 Andrea 創作,標誌著 Tornatore 和 Morricone 之間合作的開始,一直持續到 Morricone 於 2020 年去世。

本次演出作品為黃聖智(Chris SC H.)於2008年為香頌室內樂團「35釐米的影音時光」音樂會所改編,組曲包含數段著名主題配樂Childhood and Manhood、Cinema Paradiso、Toto and Alfredo、Maturity - Maturità、Love Theme。
Astor Piazzolla - Oblivion (arr. SC H)
皮耶左拉: 遺忘的探戈



   阿根廷探戈作曲家皮耶左拉 (Astor Piazzolla, 1921-1992)於 1982 年創作了作品“Oblivion”。它在 1984 年由 Marco Bellocchio 執導的義大利電影“Enrico IV”(“Henry IV”)中著名。這首歌被描述為“令人難忘”和“大氣”,被認為是皮亞佐拉最受歡迎的探戈之一。“遺忘”喚起了悲傷,儘管它的歌詞談到了愛。它也有一種和諧的複雜性和低語的悲傷。

皮亞佐拉徹底改變了探戈並創造了新探戈(新探戈),它融合了探戈、爵士樂和古典音樂。“遺忘”被認為更傳統,不那麼“爵士樂”。 這首歌是在他職業生涯的巔峰時期創作的,就在他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演出一年後。 1980 年代被認為是他最受歡迎的年代,曾在歐洲、南美、日本和美國等世界各地舉辦過音樂會。他還為其他電影作曲,並於 1986 年因《El Exilio》的配樂獲得塞薩爾獎 德加德爾。他作為電影和電視作曲家擁有 90 多個學分。 作為他們的主要探戈作曲家之一,他於 1986 年被任命為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傑出公民。1990 年,皮亞佐拉中風,兩年後,探戈羅於 7 月 4 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去世。他留下了 1000 多件作品 以及永遠徹底改變探戈的遺產。